无障碍

政协要闻

政协委员分组讨论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报告

来源:海淀报发布日期:2025-01-07
  1月6日,在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期间,与会委员们分组讨论了十一届区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报告,会议还围绕海淀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任务进行了议政讨论。
  讨论现场气氛热烈,与会委员们结合自身所从事领域和相关履职经验,围绕两份报告展开积极讨论,委员们纷纷表示,两份报告层次清晰、内容丰富、客观全面,有数据、有温度、站位高、实事多、亮点多,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履职实践,部署了新一年工作任务。
  如何持续厚植为民情怀,增进民生福祉是委员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刘永泉委员表示,“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和服务被应用到特殊群体的生活中,建议逐步加大科技手段运用力度,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让科技助残成为科技应用的重要场景之一。”许勤华委员此次带来关于规范电动车上路行驶的提案。“建议强化电动自行车大终端用户如快递公司、送餐公司等单位的管理,加强这些大终端用户电动自行车的规范使用。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应深入村居、学校、企业等,加强电动车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珍稀物种亮相海淀,展现了海淀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作为生态专家,很赞叹海淀取得的巨大生态建设成就。我希望,下一步海淀区能够持续关注生态的质量,进一步在城市空间中承载更多的生物多样性,真正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崔丽娟委员说道。
  教育是海淀区的“金名片”。徐利委员建议:“要努力讲好海淀故事,用具体案例、多样的传播手段,把红色文化、创业文化、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传播出去,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董伟光委员说道:“围绕海淀区的基础教育发展,我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例如要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此相对应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应加强关注。”
  海淀区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也是北京市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的创新高地,发展具身智能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蒙洋委员建议,“海淀区要盘活存量、按图索骥,梳理并绘制机器人产业链图谱,全面覆盖从基础研发、核心零部件制造、整机制造到终端应用与服务的全链条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关键节点与潜在增长点。同时,坚持需求牵引、场景为王,通过实地调研,全面挖掘京津冀范围内的产业集群和行业重点企业的应用场景,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和示范工程。除此之外,还要搭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以配套制造为基础,深度挖掘并整合具备加工制造能力的企业资源,形成协同创新合力。”付英波委员表示:“海淀区要完善政策支持框架,推动行业垂直大模型应用的优先发展,针对北京市重点示范应用行业,制定专项支持政策,建立专家智库机制,加速行业垂直大模型的技术迭代和应用场景落地,发挥示范作用。同时,要建设行业垂直大模型联合研发平台,实现产业协同创新,引导协调我区大模型领先企业,优先向本区具备数据资源优势、应用场景丰富的行业企业输出模型技术能力;要加强高质量行业数据平台建设与共享,提升数据资源的可用性。”秦雪征委员表示,“我自己这两年做的研究,是关于数字健康产业发展的内容,通过团队研究发现,数字科技和健康产业的结合,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和潜力,尤其是在服务老年群体的一些特殊医疗需求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我建议产品本身要改进界面的可视化和操作的便利化,开发相关的辅助功能。”
  加快优化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委员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沈腾委员此次带来的提案是“建立高质量发展目标下的社会容错机制,助力海淀区营商环境提升”。“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保障,能够激励干部在工作中敢于担当、敢于创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整体目标,容错纠错机制与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有机结合,形成系统的、连贯的政策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在执行中相互配合,产生协同效应,推动海淀区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分组讨论中,委员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纷纷表示将坚持把助推海淀高质量发展作为履职的第一要务,进诤言、谋良策、出实招,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强烈的责任担当、务实的工作作风,凝心聚力、勇毅前行,为海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担当政协之责、彰显政协之为、贡献政协之力。(李洪亚 肖威 谢春阳 吴玥萱)

友情链接

  • temp_banner_05.jpg
  • lj_05.jpg
  • lj_07.jpg
  • l4.jpg
  • 人民政协网.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