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肺实质或肺间质部位的急性感染,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咳嗽、咳痰和胸痛,发病早期的常见症状是鼻塞、鼻流清涕、喷嚏、咽痛及头痛等。虽然大多儿童肺炎症状较轻,仍有部分患儿会出现胸腔积液、肺坏死、败血症、心律失常、脓毒症休克等严重病情。还有部分患儿可能会发生支气管扩张等长期并发症,造成肺功能下降,持续到成年可能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种类很多,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大多数起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受寒、劳累是常见的诱发因素。未及时接种相关疫苗是最常见的可预防性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出生时低体重、早产、营养不良、非母乳喂养、空气污染等。
市疾控中心提醒:预防社区获得性肺炎,要提前给儿童接种肺炎球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流感等相关疫苗,疫苗可有效预防细菌、病毒引发的肺炎。同时,日常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注意换季防护,加强保暖;减少到人群密集和通风条件差的场合,避免与呼吸道感染患者密切接触;学校、幼儿园等重点场所要注意通风消毒,避免出现聚集性感染;密切关注健康状况,不带病上学,根据情况采取及时就医、服药、居家休息等措施。
(责任编辑: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