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伟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副院(所)长,杰青、优青、新世纪人才
她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暨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委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各种光环加身的她,是众人眼中的知名专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谦逊的言语,正是其二十余载从业生涯的真实写照——她就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副院(所)长岳伟华委员。
专业与专注,二十余载深耕
岳伟华毫不讳言,在当初入行的时候,自己对精神卫生这个专业可谓全然不知,选择精神病学专业也并非既定的目标,而是与大多数同学一样被调剂过来的,成为了山东省济宁医学院精神卫生系的第三届学生。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因为那时全社会对于精神科医生和精神疾病的认知度还很低,在工作早期,很多精神科医生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精神科医生,都说是内科的。
但她“选一行,爱一行”的性格,让二十多年的探索与深耕平添了众多兴趣和成就。岳伟华在临床工作几年后,进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继续攻读医学博士学位,正式确定了她自己的研究方向为生物精神病学。早年,无论是待遇还是科研经费都很少,但是她坚持了下来。
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工作后,岳伟华更是参与和主持多项国家及省市级研究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慢病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等,由她主导的“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易感性研究”课题获得了2018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是岳伟华团队从2003年开始的一项应用基础研究,旨在从遗传基因角度探索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
“医心”求探索,严谨搞科研
“虽然我国的医疗水平已经与国际顶级水平相近,但由于精神疾病专业工作者的相对缺乏,截止到2018年,我国精神科医生人数仅仅3万余人——现有精神科医生远远无法满足我国庞大的精神障碍患者的需求,造成了早期精神障碍识别困难,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的问题。”为此,岳伟华把科研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她明显感受到近年来国家政策及科研资源对精神病学的倾斜力度在逐年加大,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公共卫生防治,都已成为了医学领域重要的热点研究方向。
作为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岳伟华负责全国多中心精神科疾病的临床医学研究。在大量的临床工作实践中她深刻的理解到,抑郁障碍、焦虑障碍作为常见心理精神障碍,影响范围广,疾病负担沉重,临床诊疗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及时而准确的诊断。多年来,岳伟华团队系统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潜在功能、miRNA、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以白衣天使的身份,用科学家严谨求实的态度不断探究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守护一颗颗美丽心灵。“能有机会去拯救一个人的灵魂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大的特权,也是多么沉重的责任。”
2020年新冠肺炎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受疫情影响大众心理救助需求达近十年峰值。这一年,岳伟华带领团队开始着手研究全球领先的现代语音生物标记技术,用于情感障碍的生物学诊断。此项研究贴近临床,通过语音生物标记AI达到对情感障碍患者的早期筛查,在手机上就可以简便使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模型精准度超越MIT,此项技术的问世和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公众对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的知晓率、就诊率、治愈率及识别率。
“医者仁心”诠释“履职担当”
作为一名医生,岳伟华问诊细致耐心,她会把自己身边的事情分享给患者听,从不同的角度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念。她的复诊患者说:“岳主任从不把我们当‘精神病’患者看待,让我们心里很舒服,愿意信任她。”日复一日,她用大医精诚悉数践行着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为医准则。
作为一名区政协委员,岳伟华时刻牢记肩上的社会责任,求真务实、关心民生,一直致力于为患者呼吁和争取权益。她关注孤独症儿童筛查问题,针对目前孤独症儿童存在的缺乏早期常规筛查、确诊周期长、确诊时间晚、错过最佳康复干预期等现象,岳伟华积极调研、奔走呼吁,并在区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提交提案《关于强化孤独症早期筛查和融合教育的提案》,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孤独症儿童。
岳伟华立足本职,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参政议政,以满腔热忱和无私的奉献诠释了医者仁心,以履职尽责展现了政协委员的时代风采。生逢中国精神医学的发展重要阶段,岳伟华觉得自己很幸运,她期待着用自己的科研发现为提升全国精神科的整体学科水平做出贡献,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临床治疗,也期待有更多优秀的青年能加入其中!
(责任编辑: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