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毅武,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海淀区政协委员、北京纳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和义广业,成人成己”这八个字出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也是纳通科技集团董事长赵毅武所秉承的企业哲学。作为全国、市、区三级政协委员,赵毅武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带领团队用短短5天时间,就完成了一个口罩生产线的从无到有,从构思到投产,分秒必争加快生产,切实保证产品质量。这就是海淀速度!这就是纳通速度!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赵毅武提交了制定国际口罩生产标准、大力发展生物基材料产业等相关提案,在全国政协工商联界别协商会议上,建议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打造市场化的创新生态,并深入这些领域进行不断思考与探索。
民营企业应成为创新主体
“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超过95%,是中国经济微观基础的最大主体,税收贡献超过一半。民营企业是重要的创新主体之一,也是创新成果应用的重要推动者和承载主体,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赵毅武谈到,目前,民营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国内工业企业专利年度申请总量的比例已经超过75%。
“比如我们企业在研发时发现,单纯的高分子可吸收材料临床应用范围较小,但是临床对可吸收假体的需求量很大。为此,我们寻找新的技术路线,成功开发出可吸收的玻璃纤维增强复合聚乳酸技术。这也是市场应用推动了技术创新。在此次提交的提案中,我建议更多的让民企作为承担主体,这样科研人员也能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科技创新研发项目。”赵毅武积极倡导民营企业应作为创新主体发挥更大作用。
在赵毅武看来,要通过市场化的机制激活创新个体,强化民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进一步释放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形成市场化的创新生态,充分发挥民营市场主体在落实“十四五”规划中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吹响口罩生产集结号
回想起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面对市场“一罩难求”的局面,赵毅武告诉记者:“当时由于口罩缺口很大,海淀区政府紧急寻求具有口罩生产条件的企业,合作批量生产。纳通集团积极响应区政府号召,第一时间发动企业所有资源倾力配合,利用总部新建成的、用于医疗器械研发的十万级洁净车间紧急增产口罩。”
“口罩看似简单,但从生产环境、质量管理等方面都要求十分严格。纳通医疗是生产三类医疗器械的企业,但不具备生产口罩的经验。当时面临的第一个难关就是设备和原材料。海淀区政府非常重视,派专人负责,四处奔波,多方寻求资源,紧急组织国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合作,共同努力采购生产设备和原材料。2月6日,在海淀区政府、市场监管局等有关部门及车客家园等区内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从河北采购到7台二手口罩机,并以分装的方式运到纳通。由于没有说明书和厂家技术支持,纳通研究院和工厂的技术人员,只能自己摸索组装。由于每台设备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最后只能把其中2台拆散做零件,并用自己的车床加工配件,最终组装了5台可以用于生产的口罩机。”谈及口罩生产的过程,赵毅武迎难而上的精神突显了一名政协委员的责任与担当。
“口罩生产线就是救命的的生产线,关键时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多生产一只口罩,就是为人民的健康多提供一份保障。这是我作为政协委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赵毅武如是说。
推动制定国际口罩标准
经历了这次疫情,赵毅武思考了很多。
当下新冠病毒仍在全球流行,口罩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消费需求。目前全球主流的口罩认证资质缺乏普适性的统一标准,中国口罩在出口方面面临标准不一的现实问题。赵毅武建议,牵头制定国际口罩标准,打造国际口罩品牌。
赵毅武认为,各国口罩标准所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指标虽然不尽相同,但并无本质区别,可以做到协调统一。中国作为全球口罩的核心产地和供应中心,应立足产业发展需要沉淀出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口罩品牌,支撑产业长远发展。“目前中国的材料基础、生产技术和产业能力完全可以满足世界各国的标准。我们可以基于现有的中国标准,融合世界各国标准要求,推动建设和完善与此相当或略高于此的国际公认的通用标准,以满足世界各国采购要求。”赵毅武针对口罩制定标准专门提交了关于“结合产业优势推动制定国际口罩标准,打造国际口罩品牌”的建议案。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的感触颇多,深感付出与收获同在,责任与荣誉并存,更应该利用自身优势更好地关注民生,为和谐社会建设出力。”赵毅武对政协委员这个身份有着颇深的感悟。
(责任编辑:李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