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三年,董智杭分管过工信局、规划局、食药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单位。学规划出身的他曾在设计院工作过将近十年,进藏之前担任甘家口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负责信访和应急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进藏时间不久,凭借过硬的专业素质,董智杭很快就摸到了扶贫工作中的“门道”。
开展造血式扶贫
接到援藏任务之后,董智杭一直在思考,作为援藏干部能给当地百姓带去什么?初到堆龙德庆,他多方调研后发现,当地最缺的是新的发展理念和致富的思路。为了把一部分年轻人的思路激发出来,董智杭亲自给创业的大学生讲课。“村里只要有人先富起来,就会带动更多人想要致富的念头,有了示范效应才可以激发大家脱贫的想法”,董智杭称之为扶贫领域的“鲶鱼效应”。
董智杭等海淀援藏干部为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参照海淀的创业模式,提出打造堆龙德庆区“双创”示范基地。为了打通各单位的资源,董智杭逐个给各委办局讲什么是双创,怎么支持双创。“举一个简单例子,农牧局扶持百姓创业,就要发展当地的农牧特色,利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办加工、搞流通、创联合,坚持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把合作社办成农业农村‘双创’的平台,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合作社就业”。
堆龙德庆区自2017年5月正式启动“双创”示范工作后,为了让现有的“双创”主体增强信心、用好政策,让潜在的“双创”主体有榜样学习、有经验借鉴。董智杭常常深入各乡村,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家访”,向他们宣讲双创的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未就业大学生、返乡农牧民群众尽快走上创业之路。
董智杭说:“靠资金推动的扶贫解决不了长效问题,只能让部分人受益,还是解决不了广大老百姓长期贫困的问题。只有靠一代代援藏干部不断的努力,从思想观念上解决他们想致富的问题,发挥援藏工作长效作用。因地制宜,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通过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才能真正实现脱贫。”
堆龙德庆区波玛村的“德吉藏家”精品民宿,就是在董智杭等一批援藏干部的推动下建立的。“德吉藏家”是在波玛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的基础上,以文旅产业扶贫手段,以藏式民宿为主打,形成村民的“自我造血”机制。该项目充分利用了地处“拉萨--纳木错旅游线路”途径点的交通区位优势和“香雄美朵”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居家就业、原地扶贫”为思路,将“波玛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提升改造为具有藏式风格的民宿,并通过增加住庄园、食藏餐、观花海、乐骑游、畅购物等产业业态,发展藏家民俗旅游事业。致力于将波玛村打造为“和美家园,吉祥藏家”,成为西藏最具魅力的文旅扶贫示范村。
援藏期间,为了深入了解当地的情况,做好援建工作规划,进藏不久,董智杭就开始上山下乡调研。在工作中遇到难啃的“硬骨头”,董智杭作为副区长总是站在一线,利用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积累,妥善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我们援藏干部就是要敢于深入一线,敢于化解难题,把积极的思想传达给当地百姓。”董智杭说。
2019年3月份,董智杭下乡进村包村蹲点督导维稳工作,在马乡岗吉村进行了一个月的蹲点全面督导检查,这期间他详细了解村里的情况,与当地的干部群众谈心交流维护稳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措施,充分利用优势和专长落实精准脱贫攻坚任务,积极推动民族团结和融合,以乐观的态度、积极的心态融入到村里,每天与藏民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深入田间地头、农家牧户,访贫问苦、结亲认友,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现状,研究指导让群众摆脱贫困现状的办法,以产业援藏、民生援藏、智力援藏,认真践行“用心、用情、用智,用党的好政策”的援藏工作理念,为村里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我们要让藏区基层群众感受到藏汉一家亲的深厚情谊、感受到祖国的伟大,感受到党中央和北京人民对藏区的关心”。这期间,董智杭生病出现重感冒、发烧咳血等症状,一边坚持吃药、一边坚守岗位,没有离开驻村点一步 ,一直顽强坚持到圆满完成3月份维稳等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克服困难,全身心投入工作
打赢脱贫攻坚战,携手齐心奔小康,既离不开援藏干部在前方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更离不开援藏干部家属们在背后的默默付出和全力支持,“我有两个孩子,去西藏的时候老大上三年级,老二即将上幼儿园,全靠妻子一个人支撑。三年来,错过了许多她们的成长瞬间,感到很遗憾,对妻子也非常愧疚”。刚到拉萨的一年半,董智杭身体一直不适应,期间还晕倒过一次。2018年9月底,他去南京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从南京到北京只有几个小时的车程,董智杭本来计划趁着国庆放假期间回家探亲并检查身体,却临时收到立即返回岗位的通知,董智杭没有迟疑,收拾好行囊、安慰好失望的妻女,就返回了拉萨。他说:“既然选择了援藏,那么做好援藏工作就是首要任务。”
在董智杭看来,援藏不仅是一次思想上的升华,身体上的历练,更是一次人生成长的顽强挑战,他为选择援藏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他说:“三年时间里,踏上的是高原,见证的是美景,付出的是汗水,磨炼的是意志,留下的是奉献,收获的是情谊,永存的是记忆。藏民族的伟大可爱、藏文化的博大精深、堆龙干部群众的淳朴坚韧以及雪域高原独特的工作经历,极大的感染和丰富了我的人生,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责任编辑: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