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日期:2015-06-09
黄英侠,北京人。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八、九届区政协委员。作为录音师参与了包括《大阅兵》《喋血黑谷》等十几部电影的声音创作;作为编导参与过中央台专题片、纪录片的创作,其中1992年,任编导拍摄的纪念《与你同行》栏目开播五周年的专题纪录片获得第七届纪录片星光奖。
黄英侠是改革开放以来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是土生土长的北影人,是见证改革开放以来北影发展的“第五代”。“第五代”作为一个优秀的集体和独特的文化现象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为中国电影界培养了一批有一批的专业接班人、为母校北京电影学院的教育、教学事业奉献了一生。黄英侠就是其中一员。
中国电影创作的中坚力量
1982年本科毕业后,黄英侠被分配到湖南潇湘电影制片厂,作为录音师参与了《大阅兵》、《喋血黑谷》等十几部电影的声音创作,有着丰富的电影创作经历,为中国电影黄金时代作出重要贡献。(电影《大阅兵》由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陈凯歌导演,获得1987年第11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奖、1987年意大利都灵青年国际电影节大奖。《喋血黑谷》由潇湘电影制片厂出品,吴子牛执导,被评为1984年新时期十年优秀影片,创当年大陆电影最高票房。)同时,黄英侠也参与了中央电视台专题片、纪录片的创作。1992年,他任编导拍摄的纪念《与你同行》栏目开播五周年的专题纪录片获得第七届纪录片星光奖。
重返北京电影学院
在潇湘厂工作期间,黄英侠长期在不同的摄制组中工作,休息时间不固定、早出晚归、日夜颠倒、风餐露宿,工作环境极为艰辛和磨砺人。然而,拍电影在那个年代虽然局限在小众范围,但也是被人极为艳羡的工作。尽管如此,他对自己的人生却有着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思考和追求。于是,他在摄制组中利用休息时间学习英语,在别人都抓紧一切时间休息聊天的时候抓紧一切时间背单词、练口语,可以说为日后的事业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在培养电影创作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北京电影学院于80年代中期开始注意电影本体和理论的研究。从1984年开始,学院先后招收了摄影、电影历史及理论、导演、录音、美术、表演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将电影专业教育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黄英侠在历经几年的积累后抓住了在理论层次提升自己的这次机遇。1988年,他成为北影录音系的第一批研究生。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被学院论文集收录,成为学院电影理论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奉献在教育教学一线
1991年,黄英侠毕业留校任教,开始了录音专业教学和理论研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他极具优势的专业创作能力和英语基础,他于1998年成为美国南加州电影大学的访问学者,并且用流利的英语为学生讲授录音制作方面的课程,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在南加大的一年时间里,他也悉心学习了外国电影大学的专业教学方式,掌握了好莱坞电影制作的模式和思路。
1999年回国后,他针对国际最新技术成果及其应用,结合国内的创作环境,开始研究电影5.1路环绕声制式这一世界电影界刚刚普及的声音制式,并于2000年撰写了当时国内唯一一部介绍5.1路立体声录音设备及工艺的专业教材《5.1路立体声影视录音操作》,系统阐述了多声道立体声影视录音制作中的方方面面,集基础知识和实用操作于一体。
同时,在录音系前辈老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他用10年时间全面了解和思考录音系的历史、教学和未来发展问题,他在行动中所体现的历史责任感使其成为老教授们眼中的合格接班人。2002年起,他接任北影录音系系主任一职。从此,他开始转变为一名教学管理者。
担任系主任期间,他以系为家,爱岗敬业,每天到校上班,人称“全学院唯一每天坐班的系主任”。他时刻思考教学工作,勇于进行教学改革,真心实意为教师和学生谋利益,不掺杂个人私利。为了培养集艺术与技术于一身、符合行业需求的录音专业人才,他带领全系上下在10年内集中精力面向行业现状探讨教学改革,探讨专业建设,不断改进培养方案,不断改进实践教学体系,借鉴好莱坞电影制作工艺,建立了一套成熟的5.1环绕声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录音系录音艺术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国内各高校录音专业的学习模版。同时,围绕传统专业范围,他还积极组织教研组扩展新的专业方向,2001年探索数字媒体专业方向,2002年开设音乐录音专业方向,2011年开设声音特效专业方向、数字媒体专业方向。
2006年至2008年,北京电影学院先后迎来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工作。黄英侠带领全系在2年的时间里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录音系十几年来的教学、管理成果,并积极配合党组织,用1年时间加强艺术院校的党建工作,使录音系成为政治思想和专业教学均过硬的特色系。作为系主任,他也不忘培养后备队伍,在两次评估中积极发挥青年教师的特长,在各项工作实践中培养了一批管理人才。在这历时三年的评估工作中,黄英侠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为录音系今后的发展建设积累了原始资料,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团队基础。
在他的带领下,录音艺术专业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称号,录音系教师团队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录音系声音实验中心获得高等学校教学实践中心的称号。录音系的各项软硬件建设都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录音系集体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专业实力。
在此期间,黄英侠也成为录音系的第一位教授以及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在学术领域为录音专业赢得了优势。对于世界范围内电影声音理论研究大面积缺失的现象,他一直关注着相关理论研究的动态,希望弥补国内研究的空白。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英语优势,黄英侠带领硕士生、博士生共同翻译专业外文理论书籍;他还严格要求自己的博士生、硕士生积极参与录音系的各项工作,为系内整体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012年,北京电影学院进行了10几年来最大的一次人事改革,黄英侠从录音系的岗位上调到研究生部担任主任,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岗位。脱离了录音系,面对更为复杂的管理内容,面向全学院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及导师队伍,他不畏困难,在短时间内了解情况、积极沟通,使自己很快地适应了新的环境。同时,作为“第五代”电影人,他不满足于做好日常的例行工作,而是考虑如何在这个新层面上更好地为学院师生服务,为学院发展服务。因此,他努力学习相关政策,广泛征求各系的意见与建议,从学者的角度仔细思考艺术类研究生教育与管理的模式,重新梳理了研究生层次的录取选拔原则和管理方式,扩展了国内外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使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部的各方面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承担学者的社会责任
黄英侠在认真完成北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也积极承担和履行一位学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2006年起,他被选为第八届海淀区政协委员,2011年,他又连任了第九届海淀区政协委员。自担任政协委员以来,他把专业研究中的专注、认真和责任感带到社会活动中,积极参加区政协组织的各项会议及调研视察等活动,认真履职一名政协委员应有的职责,为海淀区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2008年,黄英侠参与提出的82047号“开展海淀区综合承载力评价,加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和82132号“关于加大城市雨水资源利用工作力度的建议”两个提案均获得了区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很快得到答复和落实。这两个提案也分别被评为本年度区政协优秀提案,同时,他本人也获得了“优秀提案个人”的表彰。
依托扎实的专业背景和多年的基层管理经历,黄英侠怀着“第五代”电影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提升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质量而继续前行着,也为继续履行学者的社会责任而不断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