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首页>委员风采
|
如玉如兰 收获绽放之美
|
2012-05-02
|
![]() 玉兰,白如玉、形如兰、耐寒,孤独绽放,溢发幽香。与于家伊接触越久越多的人,越能感受到她的如玉兰般的气质,用企业领袖来形容她,显得太单薄,她一直致力于对环境改善的实施、对生态农业的推动、对科技发展的坚持。在她的生命里承载了太多的使命,正是这样一位女性,作为海淀区政协委员的她专注的选择了一项有益于社会的事业。 孜孜不倦 投身环保 于家伊出现在她布置简单却典雅的办公室里,穿着色彩对比分明的衣服,一头短发,干净利落,线条明晰。一说起话来,语速很快。基本没什么迟疑和停顿,似乎对事业和生活有着非常成熟的想法。而这种果敢和利落,也会给人带来一种压迫感——如果你的节奏跟不上她的话。 “我不是一个磨叽的人”。于家伊说。军人家庭出来的她,带着干练和理性。 事实上,这位CEO的时间很紧,她正代表着嘉博文和中化谈年度的实施方案。在今年的世界草莓大会上,昌平区把嘉博文公司的技术当作重点推介的内容,于家伊投入了很多精力在里面。 嘉博文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高安屯的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厂,那里闻不到一般垃圾场的那种臭味,也见不到灰尘满天,苍蝇飞舞,只见干净、宽敞的厂房和整齐的设备。 这是目前北京最大的餐厨垃圾处理厂。该厂占地32.19亩,年处理餐厨废弃物13.2万吨,可综合处理400万人口产生的餐厨废弃物。 车间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几十个高约4米的罐状机器——这是嘉博文自主研发的垃圾处理系统中的发酵装备,一车车的餐厨垃圾运来,就被“喂”入这种装备的“口”中,同时“喂入”的还有复合微生物菌和一定比例的稻壳、花生壳等调整材料,在75℃—80℃的高温下,经过短短8—10个小时的发酵,机器“吐”出了固体粉末状产品——土壤喜欢的生物腐植酸,没有异味,甚至有点淡淡的香味儿。 嘉博文的魔法就是在短时间内把餐厨垃圾变废为宝。这种由有机质垃圾转换而来的生物腐植酸可以转化为有机肥料,不仅对农作物生产有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改良土壤。 于家伊介绍:“与其说这个厂是餐厨和厨余废弃物综合处理厂,不如说是生物腐植酸的生产厂。” 一个是“处理”,一个是“生产”,变被动为主动,商业模式的创新特色突显。 做难的事 做对民族有益的事 “这种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帮助阻断泔水油、泔水猪等生产链。”于家伊信心十足,“简单地说,我们利用专利设备和技术,不断的创新升级,把餐厨垃圾变成有机肥料,然后利用这些肥料产品改良土壤,反哺农业。” 这其实是一个功在千秋的事业 城市垃圾处理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难题。餐厨垃圾油脂高、含盐量高、易腐烂变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餐厨垃圾为源头的灰色产业链都或明或暗地存在着,地沟油、泔水猪等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生命健康。对于餐厨垃圾,传统的处理方式有填埋、堆肥、焚烧等,这些处理方式都会给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环境成本高。 于家伊率领的嘉博文公司团队,较早思考了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他们知道,国家整治环境是迟早的事情,而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则是世界性的趋势。 最近几年,嘉博文和上下游的各个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在上游,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保证餐厨和厨余废弃物“供应”,在下游,其产品得到农业相关部门的认可。据了解,嘉博文与中化化肥开展了战略合作,还在北京顺义区北务镇建立了BGB低碳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 让于家伊自豪的是,自己做企业,却能助力于国家的百年大计——农业增产和节能减排。“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方式是追求产量和收益,过多施用化肥,结果带来土壤肥力下降、水质污染、食品安全隐患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而生态农业的实行方式是:让有机质从土壤来,再回到土壤去,通过再生产品资源化利用,清洁畜牧业、有机种植业、微生物转化业三维联动,实现种养平衡,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而这正是嘉博文正在做的事情。 长远发展与短期利益 矛盾冲突中凸显帅者睿智 2004年左右,嘉博文管理层出现了两种意见:到底是按照环保公司卖设备和技术挣钱的常规模式走,还是向处在下游的农业延伸。 最后,于家伊等拍板:两者之间,选择难做的去做。只有做别人没做或者不敢做的事情,嘉博文才能有比较优势。 “在国外留学期间,我就有了一个思想,跨行业有壁垒,有壁垒就有浪费,当你通过模式创新,跨越壁垒的时候,就会产生增量。”于家伊说。 于是,嘉博文走上了一条看上去更慢的“道路”——打通环保、生物化学和农业等领域,需要极大的耐心。尤其在中国,垃圾处理站的设置和运作属于城市政府统一管理范畴内的事。政策的制定和各部门的协调、贯彻也需要时间。 此外,对种植业来说,实验期则更长——由于多数蔬果粮食一年只长一次,让用户认可总得花去两三年。 或许正因为选择了“慢”和“难”,嘉博文反而成了业内屈指可数的优秀企业。高盛美国、康地集团、上海光明食品集团等先后给嘉博文投资。2008年,它成为了北京奥运会的服务提供商;2009年,它拿到中国目前最大餐厨废弃物处理站的建设和运营权。 爱干净的人做出来的事业也是干净的 于家伊爱美、爱干净。不管从服装的搭配,还是办公室环境的布置,都体验出一种干净、明快之风。她座位后的墙壁上,挂着一幅笔力遒劲、气度大方的“宁静致远”。 几年前,曾经有人对于家伊个人的事业选择好奇。曾有人对她说:“你挺干净一个人,怎么去弄农业去了呢?”于家伊逗乐道:“嗨,我不仅搞农业,我还弄垃圾呢!” 他们看了嘉博文的垃圾处理厂站,就开始理解了——爱干净的人做出来的事业也干净的。而且,相映成趣的是,最近两年,谈及专业,于家伊朋友们的问题变成了:你当初怎么学农啊,那么好的专业让你赶上了! 不过,中关村企业中高科技企业众多,特别是IT、互联网企业,发展速度往往十分迅猛,被称为“快公司”,相比之下,嘉博文略显另类,步伐有点“慢”。那么,于家伊和她的团队能安心吗? “这个行业需要我们耐得住寂寞,要忍耐。”于家伊说。“社会经济都有发展的规律,它有个自然的过程。我相信好的东西,在市场成熟的时候会表现出价值,在过程中首先要守住,不用急躁。” 在嘉博文的员工中,女性的比例占多数。于家伊这样解释:“我们的工作更接近生命,在对生命的理解上,女性这方面更有优势。 ”于家伊和记者分享:“有机质的转化过程、有机肥对农业土壤的改良过程、土壤的固碳过程,以及整个事业对食品安全的助益,都和生命体的成长与大自然的循环是一致的。” 正如于家伊所言,嘉博文的员工是快乐的,因为她们的事业更接近‘天人合一’,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回报和生命成长的快乐,这显然比急速成功更吸引她们。 她的心里 社会责任是天 2011年于家伊当选为海淀区第九届政协委员,2012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同时兼任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北京低碳农业协会副理事长。 凭着对中国国情的充分理解和对中国农业现状的研究,参与编写了《“十二五”生物环保产业规划》、《北京市发展低碳农业调研报告》、《北京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国际交易途径研究》相关报告。另外,关于海淀培育城乡一体化生态农业的建议被采纳,该建议目前正在办理中。正因为从事环保事业的同时她有着对农业的深刻认识,成就了这种对全产业链的理解,把环保业和农业进行了跨界链接。推动两个行业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做为成立于海淀、发展于海淀的企业领头人于家伊,利用中关村创新技术为海淀提供服务,陪同海淀共同成长。贾庆林同志在中关村调研的时候,亲切的称于家伊为“土”专家,土壤改良的专家。 当农业部针对首个以餐厨垃圾为原料的土壤调理剂登记证评审通过时,作为一直以来标准制定的推动者,于家伊也更加坚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 她是嘉博文的灵魂、是中国低碳循环农业的实践者和标准创制的先行者,她是于家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