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政协要闻

十一届区政协常委会召开第23次会议

来源:区政协办公室发布日期:2025-10-31
    
      1030日,十一届区政协常委会召开第23次会议,区政协主席刘勇出席会议。会议听取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及韧性城市建设的报告。会议还通报了海淀区应对地下水位上升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围绕“应对地下水位上升,建立城市地下空间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体系”协商议政。区政协副主席李伟、赵寒,秘书长张启兵参加会议。

在会前举办的“委员讲坛”中,为深入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组织了专题学习。邀请了区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分院副总规划师王颖楠,作题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及韧性城市建设》的专题辅导,为与会人员深化理解、把握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

会议依托“海淀知政堂”知情明政平台,专题通报了全区地下水位上升工作的开展情况。区水务局、区住建委及北京市南水北调团城湖管理处作了现场通报;区城管委、区国动办、区房管局和区气象局则提交了书面汇报材料。


会议还围绕“应对地下水位上升,建立城市地下空间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体系”协商议政。与会政协委员和专家从地下水监测预警、基础设施抗浮加固、跨部门协同治理、智能技术研发应用、文物保护及应急管理机制等方面建言献策。

张轲委员针对减少地下水位上升对工程结构的不利影响提出建议,强调应建立浅层地下水监测预警体系,实现数据共享并及时发布预警;开展建筑抗浮安全评估,研发堵漏修复与抗浮加固技术;优化住宅防排水管理机制,系统提升城市韧性。

贾顺平委员围绕城市轨道交通应对地下水位上升提出政策建议,包括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与部门协同机制,打破“信息孤岛”,统一技术标准与数据口径;完善地铁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案;将水位监测与渗漏处置纳入设施设备日常运行维护流程,切实保障地铁运营安全。

鞠杨委员就应对地下水位抬升、完善城市地下空间智能安全管理体系提出建议,指出应构建跨部门协同治理体系,更新标准并保障资金;发挥海淀科技创新优势,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加快防水材料与智能监测技术研发应用;建立智能化监测预警与运维体系,保障城市地下空间长期安全。

万金红委员指出当前北京地下水位持续上升对地下文物造成的危害亟待关注,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多部门协同的责任体系,健全防渗制度规范;推动数据共享与智能预警,构建全市统一的监测预警平台;加强技术攻关,全面提升文物抗渗能力。

侯佳儒委员在完善地下水应急使用定价机制立法方面提出建议,建议在《水法》修订中增加条款,明确对应急抢险抽排水实行差别化、精准化收费;通过配套法规界定“应急抽排水”具体情形;完善费用分摊与财政补偿;强化部门协同与数据共享,形成政策合力。

姚学祥从气候角度分析海淀地下水位变化,提出应加强数据挖掘与长期预测,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并制定针对性应急预案,以系统应对未来水位变化风险。


刘勇表示,委员们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本次会议成果丰硕、富有成效。结合当前工作,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汇聚各方智慧,科学谋划海淀区“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立足区域实际,充分调动各党派团体和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围绕“十五五”规划深入协商议政,广泛凝聚共识,为海淀未来五年发展集思广益、贡献智慧。他提出,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高质量城市更新为抓手,扎实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务实举措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从维护城市安全和群众利益的高度出发,持续跟踪研究地下水位变化规律,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同时,要强化科技赋能,充分发挥海淀科创资源富集的优势,推动新技术、新成果在风险防控和城市治理中的广泛应用。希望委员们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高质量完成年度各项重点协商议题、民主监督任务和调研课题,共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凝聚人心、共识、智慧与力量。

座谈会结束后,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先后前往明渠纪念广场与南水北调工程展室参观。在北京市南水北调团城湖管理处负责人的详细介绍下,大家系统了解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历程、重大意义,以及该工程在保障首都供水安全方面所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

(责任编辑:吴玥萱)

友情链接

  • temp_banner_05.jpg
  • lj_05.jpg
  • lj_07.jpg
  • l4.jpg
  • 人民政协网.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