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新闻热点

做好体育宣传文化大文章——全国政协“推动体育宣传文化工作 传播体育正能量”对口协商会综述

来源:人民政协报发布日期:2025-11-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体育发展,我国体育领域舆论环境持续优化,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稳步推进,体育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线下线上体育文化展示平台不断创新,文体旅融合发展走深走实,相关产业市场活力迸发。

如何更好地认识体育文化价值、领会体育文化力量、明确体育文化使命,高质量做好新时代体育文化宣传工作?10月29日,全国政协召开对口协商会,围绕“推动体育宣传文化工作 传播体育正能量”主题,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与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负责同志深入协商交流,建言献策。

弘扬体育精神 突出时代价值

“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强则中国强”。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

与会委员、专家认为,中华体育精神根植于中华文明沃土,形塑于一代代体育人的奋斗征程。推动体育宣传文化工作,既要准确把握、宣传贯彻好中华体育精神,继承中华体育精神优良传统,更要与时俱进,发展中华体育精神,切实将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通过体育教育、体育文化、体育宣传,让中华体育精神真正成为凝聚人心、滋养人才的重要力量,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强大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军事体育训练中心教练苗立杰结合自身经历谈到,青年是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核心群体,要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将体育文化教育深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上好“大体育课”,通过“冠军思政课”“体育精神大讲堂”等形式,让体育人分享成长经历,引导青少年在运动中锤炼“不怕苦、不怕输”的品质,让青少年在系统体育文化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健康观、人生观;依托校园体育赛事,设置团队协作类项目,让学生在领先时保持清醒、落后时坚守拼搏,体会“顽强拼搏、遵纪守法”的内涵。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年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张坤看来,应通过打破体育赛场边界,推动体育与文旅、科技、医疗深度融合,构建“体育泛文化生态”,在拉动经济增长、凝聚社会活力中,让体育文化宣传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发挥更大价值。

“做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还要跳出‘就赛事说赛事、就成绩论成绩’的局限,真正把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讲透、传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体育频道编辑部主任张斌表示,要借重大赛事契机,把中华体育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转化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爱运动、享健康”的日常选择,让体育从“赛场”走进“广场”,让体育宣传文化工作既有“赛事热度”,更有“精神厚度”,成为连接体育与大众、助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桥梁。

对此,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回应,下一步还将加强顶层制度设计,系统推进体育文化建设,紧密对接体育强国建设,服务“十五五”规划,围绕全运会等重大赛事、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等谋划文化活动,深化“中华体育精神颂”品牌建设,更加注重内涵挖掘和形式创新,推动体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度融合。

讲好体育故事 赋能社会发展

全运会开幕式引发热议,电影《夺冠》《热辣滚烫》等影视作品引发全民共鸣,“村超”“苏超”“浙BA”等民间赛事成为现象级文化景观……如今,体育传播形式日益丰富,体育文化宣传持续“破圈”,体育正深度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实现体育价值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发挥明星运动员的示范效应和传播价值,构建线上线下协同的体育宣传体系。”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认为,应构建规范有序的宣传管理体系,建立体育明星宣传资源库,引入专业社会力量,为重点运动员配备包含内容策划、视频制作、平台运营在内的支持团队;强化分层分类的内容供给与传播效能,系统开发明星运动员IP课程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王瑞坦言,体育电影对国民价值观引导、体育项目推广作用显著,尤其对青少年具有教育意义。然而,近年来体育电影仍整体处于供给不足状态。未来体育电影发展需打破市场化依赖,建立“体育﹢电影”跨部门联合支持机制,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结合重大体育节点推进影片创作,推动更多传递正向体育精神、引导国民价值观的体育电影产出,充分发挥其在体育宣传与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

张坤表示,好的体育宣传文化是“好活法”的传播,要传播主流价值,让体育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生活,强化体育的情感链接能力,从宏大叙事转向讲微小故事,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家国情怀、拼搏精神转化为社会共同情感认同;讲好中国人“好活法”,以“赛事为桥、文化为魂”,推进务实的体育软传播,展现中国开放包容的形象。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则表示,在制定传播策略时,应把握“见人、见物、见故事”的核心逻辑,而非单纯的竞技成绩;将体育领域的专业知识,如规则解析、技术看点或历史背景,用贴近生活的语言和案例呈现传播。同时,传播需着眼于长远价值沉淀,重视文化价值的积累与传承,使传播效果在时间维度上不断延展,最终实现品牌与文化的双赢。

苗立杰补充,还要规范“饭圈文化”,鼓励理性追星,媒体需主动承担正确的舆论引领职责,传递“尊重、理性”的导向。建议进一步加强网络暴力治理,强化司法政策供给,明确网络暴力的成本与边界,为体育人才成长营造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

腾讯体育综合业务负责人刘欧结合实践经验建议,体育文化宣传需拓展场景边界,以“体育﹢”模式打造多元化内容矩阵,连接更广泛用户群体、覆盖多元需求,深度挖掘运动员与大众生活、社会情绪的契合点,用真实故事引发全民情感共鸣。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老师刘鶄则建议,空间上要从“单一场馆”到“全面融合”,打造嵌入式消费场景,依托城市空间,构建新型体育文化消费空间,让体育消费产品贴近群众日常生活,实现“近距离触达”。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现场回应表示,下一步还将践行“文旅融合”和“全民健身”要求,进一步拓展体旅融合新维度,构建文体旅宣传推广新格局,努力将体旅融合打造成为促消费、兴文化、惠民生的亮点工程;持续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办好常态化体育节目,加强赛事版权开发利用,积极拓展“广电﹢体育”新赛道、培育新业态,以多维度举措高质量做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大力传播体育正能量,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社会发展全局,为体育强国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责任编辑:李洁)

友情链接

  • temp_banner_05.jpg
  • lj_05.jpg
  • lj_07.jpg
  • l4.jpg
  • 人民政协网.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