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会议资讯

积极履职显担当 建言献策惠民生

时间: 2025-01-08

  董博:持续深耕科技创新与人才服务领域

  区政协委员董博是北京氪星创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自履职以来,他更加充分感受到海淀区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深化了他在科技创新服务领域的认知和深度。

  “近年来,我专注于创新生态的构建、创投孵化服务与科技人才服务领域,工作内容涵盖城市创新街区生态的培育、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概念验证与中试服务的提供、校友经济创投的孵化、青年创新创业的支持,以及青年科学家与海外人才的交流合作。我去年提出的《关于学院路环高校创新街区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的建议》已经落地推进,对话平台、创新空间、校友文化、公共服务都在陆续形成。”董博说道。

  “今年,我比较关注三个领域的发展。第一个是创新街区生态的持续建设,也是推动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的重要生态,主要是围绕人工智能街区创新生态、学院路环高校创新生态;第二个是青年友好的多场景探索,围绕多元化海淀青年画像,开展更为多元的友好场景和机制搭建,为海淀区未来高质量发展和城市文化、城市温度的建设提供人才场景和交互场景;第三个就是围绕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协同,围绕海淀优质的高校院所资源、优质的科技企业资源、优质的人才资源,推动形成更为友好的新动力培育体系,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融于未来科技产业发展。”董博介绍道。

  履职几年来,董博委员的很多建议被相关单位采纳。“未来,我将持续深耕科技创新与人才服务领域,积极参与细分垂直产业的培育与孵化服务,紧密连接并陪伴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群体,实时洞察并挖掘促进产业与人才发展的新议题,不断探索并打通发展的关键路径,致力于寻找更优的解决方案,形成切实可行、富有成效的建议。”董博说道。(李洪亚)

  张轲:加快产业类城市更新 用“烟火气”凝聚发展动力

  “产业类城市更新不仅承载着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任,也深刻影响海淀乃至全市的城市面貌和产业发展走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今年,区政协委员张轲带来的提案是继续关注产业类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等相关工作。今年也是张轲履职的第四年,此前他提出的多个提案均被评为优秀提案,涉及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推进城市更新、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等领域。

  张轲认为,产业创新需要与物理空间的更新同步,为此,他在今年的提案中建议:主动对接海淀区的产业升级需求,在已腾退的空间纳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让空间为产业所用;将产业规划与空间更新规划融合编制,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与区域空间资源,树立“产业为先,规划服务”理念;推动中小型城市更新项目,在土地房屋产权归集、交通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创新思路,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在产业空间周边加大力度配置生活和商务配套设施,增强人才与海淀的黏性。“未来的科技产业园既需要功能的复合化,又需要生活的‘烟火气’,以城市更新为契机,为产业人才定制生活场景,用生活留住他们。”张轲说道。此外,他还提出,在花园城市建设中融入产业类城市更新,导入商业、休闲、健身、艺术空间等产业。

  提及这四年的履职感受,张轲感到重任在肩。“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都是政协委员履职的责任所在。”张轲认为,作为政协委员,提案是委员思想的集中反映。与此同时,调研、培训、学习考察等也是委员履职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这些工作提升委员参政议政的能力,让委员更好地履职。(孟竹)

  姜海军:精准施策 打造海淀文化科技融合产业新名片

  “近年来,海淀区在文化与科技融合领域硕果累累,科技成果在这里诞生,文化创意在此处萌发,二者相互交融,为融合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今年,区政协委员姜海军带来的提案围绕海淀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他认为,尽管成绩亮眼,但由于政策协同性不足、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文化与科技企业对接渠道不畅通、产业布局分散导致规模优势难以发挥等因素,让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之路面临重重挑战。对此,他建议,应强化政策统筹联动,优化人才培养引进体系,吸引人才扎根海淀。同时,畅通成果转化渠道,打造海淀区文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以市场化手段加速成果转化进程,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迈向“生产线”。

  “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海淀区肩负着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重任。”今年是姜海军作为区政协委员履职的第四年。四年来,他的履职之路充实且富有成效。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始终关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发展,充分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开展大量调研工作,并提出诸多兼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这些建议不仅为海淀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也为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024年我的提案聚焦优化海淀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区文旅局积极办理,我对工作进展情况、办理过程都非常满意。”姜海军委员认为,海淀区应持续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着重向薄弱地区进行倾斜与补给,确保资源分配更加均衡、合理。同时,要创新机制,强调多元供给,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此外,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智能化与数字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孟竹)

  秦兆强:夯实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科技创新前沿阵地

  “开幕会上听取了常委会工作报告,报告内容翔实,全面回顾了过去一年海淀区取得的显著成就,这份报告不仅是一份成绩单,也是一份责任书,更是一份动员令,为我们下一步各项重点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谈及听取常委会工作报告的感受,西北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秦兆强说道。

  秦兆强自2022年成为区政协特邀委员以来,带领西北旺镇聚焦海淀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区域发展总体目标,坚定不移推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镇特别关注海淀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截至目前,我镇共有16个高科技产业园区,上市公司41家,独角兽企业6家。2024年镇域内3家企业上市,实现了人工智能、信息软件、集成电路、商业航天等产业聚集,逐渐成为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秦兆强说道。

  去年,西北旺镇积极推动集体经济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2024年9月,中关村西北旺科技园一期开园,集成电路设计园二期在园区挂牌,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初步形成。“我们在建设宜居宜业高品质城市中也取得阶段性进展。2024年12月21日,海淀大悦城顺利开业,成为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的综合体和城市会客厅。2024年12月28日,海淀妇幼保健院北部院区交付。首师大附中科学城学校、建华实验学校东校区于2024年9月开始招生。这些教育、医疗、商业等优质资源极大地补足了地区城市功能短板。”秦兆强说道。

  “2025年,永丰数字先导产业集群,永丰芯域项目一期等一批产业项目将竣工投入运营。故宫北院区、玉河湿地公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即将竣工。这些项目将为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成为世界一流园区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秦兆强介绍道。(曲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