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鞠杨:政协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海淀区政协委员,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他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负责人。自担任政协委员以来,积极参加调研学习、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和服务社会活动,提交了多个提案和建议,被北京市和海淀区立项承办。
深部能源资源开发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向地球深部进军”国家战略的关键。地下开采活动打破岩体原有应力平衡状态,易诱发岩体垮塌、瓦斯突出、突水等工程灾害,成为制约深部能源高效安全绿色开发的重大难题。
然而,地下岩体不透明、结构复杂,开采扰动引发的岩体结构及应力场的变化就像一个“黑箱”,传统技术和方法难以直观、准确和量化表征,也难以对深部开采可能引发的工程灾害进行超前预警和精准治理。
针对这一难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鞠杨教授带领团队二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采动岩体应力场的透明量化表征与灾害防控技术。他带领团队发明了岩体结构及应力场透明解析方法与技术,突破了工程扰动下岩体应力场演化“看不见、摸不着”、难以量化解析的瓶颈难题,实现了岩体灾变内部结构及应力场演化的“可透视、可解析、可推演”,带动了岩体应力场透明解析与灾变透明推演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支撑了我国岩体工程灾害防治靶向治理与源头防控技术的发展,为助力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中居国际领先地位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始终扎根科研与工程一线,注重推动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应用。他带领团队深入矿山、油田、隧道等工程一线开展创新技术落地应用,团队研发的技术帮助工程技术人员准确掌握岩体应力变化规律,在解决深部能源开发岩体工程灾害防治等关键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矿山工程灾害治理从“凭经验”向“讲科学”转变。
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地热开发、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与利用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其核心技术均涉及岩体扰动应力场的定量表征问题。通过“透视”地下岩体结构及应力场演化,有助于实现能源安全高效开发和灾害源头治理及主动防控。
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履职——从科学研究到政协提案
解决停车难题:从地面到地下的思维变革
建设地下智能立体停车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车辆的自动引导、泊车、派位、取车,将地面拥挤的车辆“隐藏”起来,是鞠杨委员发挥专业优势为解决老旧小区和人口密集区域停车难题提出的技术方案。
鞠杨委员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在区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提出《加大加快建设海淀区深部地下立体智能停车场的建议》的提案,在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他又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大推广地下智能立体停车场建设、缓解人口密集区停车难、改善交通状况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发挥地下空间开发潜力,破解老旧小区和人口密集区域停车难题。
在提案中,他提出: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包括引导、泊车、派位、取车等在内的多项自动功能,将车辆“隐藏入地”,可有效缓解停车难题。他建议,将智能立体停车场建设与无人驾驶自动泊车系统建设相结合,实现车辆的高效停放和动态调度。与此同时,释放地面空间,拓展绿地建设,建设宜居环境。
“在提案调研与撰写过程中,我以科研工作者的系统思维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深入分析老旧小区和人口密集区停车难的结构性根源。没有孤立地看停车位数量缺口,而是将城市道路、车辆、停车资源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系统来研究。”鞠杨告诉记者,通过综合性分析,他发现在无人驾驶和共享出行的大趋势下,如果我们依然静态地、仅基于当前汽车保有量去规划大量传统停车场,可能会造成未来的资源闲置与投资浪费。人们容易看到当下的“停车难”,但科学的分析让我们能预见未来的“设施冗余”。“因此,我提案核心是建设“智能立体”且能适应未来技术变革的停车场,以科学思维来破解城市管理难题。这既体现了科研人员以系统性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也为超大城市智慧化治理提供了具有推广价值的创新路径。”鞠杨说。
目前,这一理念正在海淀区落地生根,包括大钟寺体育公园地下停车场、宋庆龄儿童公园地下停车场等12个规划公共停车场项目正在实施或筹建中。更令人惊喜的是,海淀区还将在智慧停车方面打造新技术应用场景,今年将推进全区经营性停车场实现先离场后付费功能,落地AI智能盘点车位数技术,提高数据精准度打造停车场,此外,还将研究推进无人驾驶自动泊车技术,并计划在大钟寺体育公园地下停车场建立应用场景,为智慧街区添砖加瓦。
智慧城市建言:AI与无人驾驶的未来图景
作为环境资源界别委员,鞠杨在政协北京市海淀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应对人工智能及无人自动驾驶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建议》的提案,同时,他在政协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超前谋划科学应对无人驾驶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建议》的提案,并在全会界别联组座谈会上提出,人工智能与无人驾驶技术的高速发展会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包括城市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鞠杨委员认为,人工智能与无人驾驶技术不仅是北京科技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北京智慧城市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随着智能交通系统与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将显著减少道路拥堵,改变对道路设计的需求。他认为“当未来无人驾驶技术将汽车变为道路上流动的共享资源时,或许私家车的需求将下降,人们对停车位的需求也会下降”“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道路规划设计思路,将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他还建议,建立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多部门联合机制,协调制定和完善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标准、生产标准、安全标准及法律法规,同时立法保护无人驾驶汽车用户隐私和社会公共利益。
随着《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的实施,北京的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正从600平方公里的测试场不断向外扩展。无人驾驶的共享汽车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载着乘客穿梭于海淀街头,而地下智能立体停车场将成为解决停车难问题的“隐形”利器。鞠杨委员凭借其专业背景,将科学研究的敏锐洞察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在履职路上书写下扎实的印记。
把科学家的心声带进人民政协
“您觉得一份‘科学家风格’的提案,与来自其他界别委员的提案,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最大的不同可能在于:科学思维启发我们去找问题的根源和提出系统性、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这是科学家提案的独特价值。”
面对记者的提问,鞠杨认为,科学家的职责是揭示规律,但更重要的是让规律服务于社会。像人口密集区停车难的问题,小区缺车位,要考虑新建一个停车场。而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我首先会思考“为什么缺”、“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及“未来会出现什么问题”?因此,鞠杨的提案更多地考虑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紧缺这一对矛盾,进而提出“向地下要空间”、“用技术提效率”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同时,他将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这个未来的变量纳入考量,推演其对未来停车需求的颠覆性影响,从而使提案不仅解决当下问题,更具有前瞻性和战略弹性。
在推动技术性较强的建议落地时,最大的挑战往往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技术逻辑与管理逻辑之间的衔接。“科学研究讲求证据、模型与验证,而现实决策更关注可行性、成本与风险,两者之间常存在‘认知落差’和‘协同障碍’。”鞠杨说,“我的解决思路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当好‘翻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单的模型、可视化的场景,代替复杂的专业术语,向各方说明这项技术能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带来哪些实际效益。第二是努力寻找技术方案与政府工作目标的结合点。”
记者了解到,在推动“地下智能立体停车场建设”方案时,虽然技术成熟,但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投资模式等多个部门。因此,鞠杨将智能停车与北京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海淀区缓解交通拥堵等民生目标紧密结合,让技术提案不再是孤立项目,而是区域发展一盘棋中的关键一子。让决策层能够直观体会到地下空间利用的量化效果;这样就能赢得更多的理解与共识,推动建议从“纸面”走向“地面”,提高了方案的落地效率。
海淀区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汇聚着一大批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家群体。这一群体不仅是创新资源的集中体现,更是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鞠杨告诉记者,科学家群体的独特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前瞻灯塔作用。科学家拥有洞察科技发展规律的能力,能够把握技术演进的内在逻辑,预判未来产业格局的重大趋势,从而帮助区域在战略布局上做到“未雨绸缪、布局先手”。
第二,创新源头作用。科研成果是新产业的源头活水。科学家通过将实验室的创新突破与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对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场景落地,激发新的产业增长点。“地下智能立体停车”与“无人自动驾驶”相融合,正是希望为海淀探索智慧交通和智能城市建设的创新路径。
第三,决策外脑作用。科学家在面对复杂的城市治理和社会问题时,能够以数据、模型和系统分析为支撑,提供理性、可验证的决策依据,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化、精准化。
科学家群体不仅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更是城市更新与智慧治理的思想引擎和战略智脑。他们以科学理性为支撑,以创新实践为驱动,正成为塑造海淀未来发展格局的核心力量。
委员的未来期待
“未来,海淀不仅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技术高地,更应成为引领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合创新示范区。在海淀,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大数据、大模型等前沿技术理应率先从实验室走向街区、社区和园区,在真实场景中展现其社会价值与治理效能,形成可推广、可持续的‘海淀实践’。”鞠杨认为,这既是科技创新的使命,更是城市更新与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方向。在这一进程中,科学家们可以发挥独特作用:既要做科技变革的前瞻观察者,洞察新技术可能引发的经济与社会结构变化,及时向决策层提出科学与建设性建议;也要做创新生态的高效连接者,推动产学研用的深度协同,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治理链同频共振。
鞠杨表示,他的履职规划将围绕“深耕”与“转化”两个关键词展开。一方面,将继续深耕专业领域,紧跟科技前沿。以扎实的研究积累和科学洞察为基础,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言。另一方面,希望更好地扮演“翻译器”与“桥梁”的角色,把复杂的科学创新与前沿技术的潜在影响,转化为决策层和公众能够理解、可评估、可讨论的政策语言与治理方案,让科学智慧真正融入公共决策,成为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增进民生福祉的强大动力。
记者手记:用科学思维叩响城市治理之门
在采访鞠杨委员的过程中,我清晰地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气场”——那是科学研究者的严谨审慎与政协委员的履职热情交织而成的力量。简而言之,科学家的提案力求在找准“病根”的基础上,开出一张兼顾当前与长远的“治本药方”。
采访结束时,鞠杨委员对海淀的展望令人振奋。他相信,只要坚持以科学思维引领城市治理创新,海淀完全有条件从“创新策源地”走向“智慧治理示范区”,成为科技与城市共生发展的先行样板。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科学家委员的独特价值:他们既是洞察未来的“瞭望者”,也是连接创新链与治理链的“工程师”。当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带着他们的思维方法与前沿洞察走进人民政协,我们就有理由期待,未来的城市治理将更智慧、更前瞻、更贴近人民的期盼。科学家要心怀“国之大者”,政协委员要情系“民之关切”,让科技创新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责任编辑:吴玥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