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会议资讯

政协委员群策群力汇聚奋进合力答好『履职卷』

时间:2021-12-15
       心系发展大计、怀揣民生福祉。在区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期间,与会的政协委员们肩负神圣使命、承载殷切期盼,带着社情民意、百姓心声和精心准备的提案,为海淀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

  在这几天里,委员们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昂扬的精神状态,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彰显了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履职热情。

  孙菽艺委员:构建海淀区航天特色教育体系

  “近年来,空间站、北斗系统完成全球组网、‘天问’探火、嫦娥五号取回月壤……这些航天大事件受到国民的广泛关注,我今年就比较关注如何发挥好海淀区教育和航天两张金名片作用,更好地构建海淀区航天特色教育体系,助力打造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相匹配的新时代海淀教育品牌。”孙菽艺委员表示,目前,海淀整合区内航天资源、开展航天特色教育的力度不足,航天特色学校、特色课程及教材的标准有待完善,航天特色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航天教育相关产业项目开发不足。

  海淀区航天特色教育体系建设,需要加强顶层策划、统筹推进、久久为功。她建议,要科学谋划海淀区“航天”与“教育”融合路径与资源整合方式,以到2022年初步建成“世界水平、中国特色、首都特点、海淀品质”的教育强区的战略部署为指引,科学谋划融合路径与资源整合的方式方法;建立航天特色教育体系的相关标准,为航天特色学校建设、特色课程及教材的开发提供遵循;明确航天特色教育的教师队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开展航天特色教育的教师队伍专项培训;打造立足海淀面向全国的航天科普和航天精神教育特色示范基地。

  蒙洋委员:打破科技创新供需之间的“藩篱”

  “海淀有非常多的创新资源,尤其是大企业非常集聚,如何充分调动和激活他们的积极性,把大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激发起来、有序组织起来,更好地促进海淀区的科技成果就地研发、就地转化,值得深思。”蒙洋委员建议,打造以大企业牵头、其他主体积极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融合发展模式,构建以市场为驱动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打破科技创新供需之间的“藩篱”,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

  蒙洋委员表示,要完善概念验证盘活科技成果存量资源,鼓励大企业围绕自身行业领域组建“概念验证中心”,围绕产业链条的缺失,以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从目前困置在北京高校院所中大量的科技成果存量资源中选取相应技术进行验证;要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大企业牵头,高校院所、中小企业参与的“定制化科研”模式与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科研项目立项与成果评价体系,同时,要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平台建设,实现科技成果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打造市场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探索高效科技成果转化、就地产业化的海淀创新模式。

  原伟超委员:把科幻片中的无人飞行搬进现实

  “低空飞行包括飞行汽车已经慢慢地进入了大众视野,这个行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备受关注。海淀区的无人驾驶示范区是基于有人车产业的升级发展,而无人飞行示范区是基于原有通用航空产业基础之上的升级发展,比较关注未来空地一体无人系统化的发展。”原伟超委员表示,海淀作为先行先试的改革示范区,希望海淀在引领性产业变革的基础上,产生一些新理念和概念,建设中关村科学城低空飞行示范区。

  原伟超委员建议,利用海淀区现有的资源要素,以无人低空科研和产业聚集做支撑,打造安全可控的网联无人机飞行综合基地,打造无人飞行示范区的场景建设,为无人机及其相关产业提供测试、展示场景,从前期设计、后期研发到产业落地,提供全周期的场景应用和展示空间。原伟超介绍道:“无人飞行示范区相当于现在的无人驾驶测试区,海淀区拥有目前为止北京城六区内唯——处通航机场,这也为无人机测试展示打开了大门,为无人机产业安全可控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区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已顺利闭幕,但委员们履职热情不减、勇担使命不懈怠,纷纷表示将通过调研、提案等方式,为海淀的发展建言献策,答好“履职卷”。李洪亚/文

  (责任编辑: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