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委员故事

廖洪恩:奋发有为 立志报国

来源:福建省上杭县第一中学发布日期:2025-05-27
 
  
  廖洪恩:海淀区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医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廖洪恩1991年毕业于上杭一中,作为一名从红土地上走出来的优秀学者,廖洪恩17岁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毕业之后获国际奖学金由北大派遣到日本东京大学留学,2000年和2003年分别取得东京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3年担任日本学术振兴学会特别研究员之后,2004年获得东京大学教职,2006年夏还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客座研究员,在荣获日本政府颁发的文部科学大臣表彰青年科学家奖后,2007年破格提升为东京大学最年轻的准教授之一。2010年,廖洪恩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获“国家特聘专家”称号,翌年起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廖洪恩奋发有为、立志报国,矢志不渝地坚持着高端医疗设备中国智造的目标,将自己的学识回馈给祖国,为中国先进医疗技术的进步上下求索!

  奋发有为出成果

  廖洪恩从小聪明好学,喜欢带着问题去钻研身边事物,小小年纪便埋下了热爱科技,致力创新的种子。读小学时他就是个动手“达人”,在自制“电话机”、电风扇、汽车、火车等玩具的过程中探索科学原理的奥妙。在上杭一中学习时,接触到了更加丰富的学科知识,他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愈加浓厚,在学习的深度和涉猎的广度上都早早超越了同龄人。如在学习昆虫“复眼”与相关“仿生学”知识后,他延伸到对照相技术的钻研,从中探究“多视觉”看东西的原理等。聪慧刻苦、格物致知,廖洪恩被评为省“三好学生”并获“庄采芳奖学金”,还赴省城接受颁奖。

  在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廖洪恩选择了医疗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相结合的方向。公派到东京大学留学期间,廖洪恩潜心研究“立体全像技术”。这项技术仿照昆虫复眼型凸透镜阵列的成像方式,完美结合了计算机图像处理、光学成像和医疗信息处理技术,使实时动态三维立体影像显示成为可能。外科大夫做手术时借助于这“第三只眼”,将可以直接看到屏幕上显示的医学三维影像,和实际病灶区域实现空间透视融合。为了技术的完美呈现,他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工作到午夜12点。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小树立的“科技梦想”也在抽枝发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微创手术治疗的立体空间透视导航,并成功研制出世界上首台用肉眼即可观察到的具有5米以上图像纵深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该系列成果被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际媒体广泛报道,并在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日本科学未来馆、中国科学技术馆等十几家展览会和博物馆展出。

  廖洪恩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获得国外30余项重要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以及另外10余项合作项目。回国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等多个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结题验收均为优秀。他至今已发表了320余篇国际期刊和学会论文、30余篇综述和总结性文章、340余篇会议摘要,合著和编辑专业书籍15部,拥有专利60余项。

  立志报国勇担当

  学成归来,立志报国,是廖洪恩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与使命担当。留学多年,他怀揣着“中国人的健康应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的坚定信念,放弃了海外优越的条件,毅然回到祖国,为中国的医疗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国外十多年研究和开发积累的基础上,廖洪恩在清华大学创建了“创诊疗与三维影像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融合信息学、医学、机械学、电子学等学科,在微创精准诊断治疗和裸眼三维立体显示等领域取得了系列国际瞩目的重要成果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15年4月,他带领团队在立体图像显示领域再次取得重要突破,成功研发出世界最长显示距离的动态立体显像装置,立体图像可以“跳出”屏幕6米,刷新了裸眼立体现实距离的世界纪录。

  2015年12月,廖洪恩教授获“第二届中国医疗工业发展与创新大奖——最佳医疗发明创造奖”并获“中国医疗工业发展与创新——发明家”荣誉称号;2017年7月,廖教授完成的“空间透视融合导航”科研项目荣获第十一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金奖;同年,他的团队“立体空间透视融合微创导航系统”项目获得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最高科技奖——“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技术发明奖。2018年6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第七届新侨创新创业成果交流大会”上,廖教授荣获第七届“中国侨界贡献奖”一等奖;同年,还获得国务院侨办颁发的“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2019年,他被中国科协聘任为首席科学传播专家;2020年3月,他还应《人民日报》的邀请,在“科技大观”栏目发表“裸眼3D,让医学影像更立体”科技文章。

  2018年6月17日,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邀请廖洪恩等知名“海归”人才对话。他在谈到自己学成回国的初衷时,提出“高端医疗中国智造”的梦想,谈到“目前我国用到的许多高端医疗装备仍需进口,希望终有一天,我国医疗健康领域的关键技术与装备都能拥有主产权,来自中国智造!”他为之不懈努力!

  矢志创新永前行

  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廖洪恩作为清华大学医学院科研主管,及时反应,配合学校充分整合学科优势力量与人员力量,快速布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科学研究。自1月下旬起在院内开始布局和征集可用于抗击疫情的应急科研项目。其中两个项目的负责人在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医学院考察调研时做了重点汇报。2020年3月,作为科技专家应邀参加了北京卫视疫情防控特别节目,聚焦“科技抗疫”,为社会大众生动直观介绍了在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中的工作与成果、技术与原理,引导大众科学抗疫,并启发青年一代投身科学、探索科学。2020年5月还参与《科技日报》科技助力增强新动能系列报道。近两年,清华大学医学院多个科研团队在免疫药、检测、影像诊断等方向共同发力,在新冠病毒抗体、微液滴芯片、重大疾病分子诊断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和成果转化。特别是2021年12月,由清华大学医学院主导研发的中国首个抗新冠病毒特效药获批上市。

  人民健康的维护和促进离不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进步和创新性医疗仪器设备的推广应用。廖洪恩指出,面对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先进医疗技术需求迫切,医疗资源短缺且分配不均,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与创新程度仍需提高等诸多问题,大力发展突破时间、空间和功能屏障的智能精准医疗成为必然。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在国际上仍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国产医疗器械自主研发之路仍然任重道远。但在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和计算与传输能力等基础研究的有力支撑下,智能精准医疗将不断取得进步。

  廖洪恩展望,在未来医疗中,多模医学影像信息融合作为医生新的“眼”,多功能医疗器械作为医生新的“手”,智能诊疗一体化作为医生新的“脑”,从而满足精准诊疗检诊信息的融合、治疗手段的完备、精准诊疗的提升等临床需求。在计算机智能与人工决策相互配合的应用场景下,智能医疗的发展将不断弥补人类技能的短板,从而提供更优的诊断与治疗。为了早日实现这个目标,他将勇毅前行,锐意进取!

 

 

(责任编辑:李洁)

友情链接

  • temp_banner_05.jpg
  • lj_05.jpg
  • lj_07.jpg
  • l4.jpg
  • 人民政协网.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