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委员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问题牵引 成果斐然
航空发动机的原理已经被人们掌握,可人类与故障的斗争仍在继续。这些,都指向同一个话题——质量与可靠性。《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在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过程中,可靠性与安全性已经成为军民行业各个领域关注的重点。
林京从事的正是机械装备动态测试、故障诊断、工业大数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围绕航空、航天等制造领域重要装备服役过程监测诊断、性能评价、智能运维所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林京不断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他提出小波熵的概念,制订了国际上首个基小波的定量化优选原则——小波熵最小准则,为包括机械故障瞬态信号的准确检测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他创建了非正交小波阈值消噪方法,实现了极低信噪比下机械故障瞬态信号的消噪,建立了机械早期故障瞬态信息的自适应提取理论,被60多个国家的学者引用和跟踪研究,推广应用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核电、土木、生医等领域的检测、监测和诊断中。
他的研究突破了高速、变速、多激励干扰下的故障信息提取与定量诊断难题,系统构建了实际服役条件下机械故障信息的提取、集成和诊断技术并装车运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林京作为第一完成人,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发明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引用1.3万余次(Web of Science),连续2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21-2022年),连续4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2019-2022年)。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好好做事,踏实做人是林京对团队学生的要求,他自己更是认真对待工作。他的学生说:“老师在科研中强调要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导向,科研出发点是解决问题,强调论文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林老师非常热爱工作,他早上一般8点来,晚上有的时候11点多才走,经常加班。”林京要求学生牢记“勤奋励志”,保持“学习韧性”,理清“阶段目标”,善用“各类资源”,坚持“求实创新”,做到“可靠为民”,做有信念、有魄力、有本领、有素质的“有为”之人。
学可靠本领,做可靠人才是林京对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所有学生的谆谆教诲。当谈及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林京说“科研反哺教学,老师要引好路。在教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融入一些工程实际的应用,会更好的让学生提起兴趣、提高认识。”学生总会从课堂走向实践,当他们进入工程实际时,对课堂学过知识的物理意义是什么、知识如何应用有着概念,这就说明我们人才培养的过程没有缺失。
在小班座谈会上面对面为学生答疑解惑,鼓励同学们培养自主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在“春苗计划”交流会中为同学们提供更大更广阔的科创平台,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在导师微沙龙上与他们分享自身的科研经历,期望他们在深入认识研究对象的同时,也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向最有价值的问题发出挑战。林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与担当。
勇于创新 创造未来
作为一名来自科学领域的专家型委员,林京坚持立足本职岗位,以严谨治学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踊跃参政议政。他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不忘关注民生问题,秉承科研之心,不断给自己提要求,在自己关心的民生领域逐步深耕,用做学问的精神深度调研,为民生建言,为群众鼓与呼。他在区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快递电动车行车安全综合治理的建议》,根据调研,他发现快递电动自行车引发的事故已成为市区交通事故的重要来源,他认为骑手为逐利所发生的多拉快跑只是问题的表面,必须建立系统思维,疏堵结合,同步发力,才能真正有效得到治理。
因此,他建议建立健全骑手违章与服务平台的责任关联机制,对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处理;鼓励相关企业科学、合理利用大数据,既满足市场需求,也要体现人文关怀;加大宣传和警示教育,提高骑手安全意识,增强平台企业社会责任感;对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所带来的“人-车-路”交通风险进行系统评估,完善安全行驶规范。在区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他还提出了《有序规范共享单车,还公共资源于民》的提案,通过细致调研,为共享单车的科学投放建言献策。
如今,林京依然在求索之路上不断前行。他严于律己,并勉励以踏实、诚实、严谨的态度面对科学研究;多年科研工作中培养了诸多学生,为可靠性领域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储备人才。但这一切还不够,可靠性依然是复杂工程建设中亟需解决的世界性挑战,其发展任重道远。未来,林京也将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继续投入到可靠性领域的研究当中,上下求索,不断前行!
(责任编辑:李洁)